top of page
2015議程
黃俊傑

明明直照吾家路:讚頌的殊勝、內涵與教學實踐

黃俊傑     

福智讚頌事業創立以來,琴韻悠揚的樂曲與歌詞,攝受無數人的生命,撫慰並提昇了人們的心靈。福智讚頌具有五項特殊之處:(一)法脈殊勝。所有讚頌樂曲從不同角度闡釋自阿底峽尊者、宗喀巴大師,再到日常老和尚廣為弘揚的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這部經典之思想內涵。(二)造者殊勝。讚頌樂曲是原創者在日常老和尚的鼓勵與加持之下至誠祈請,詞、曲自然唱出,經錄音後譜寫,創作本身就是「主」「客」合一的過程。(三)聽聞者與演出者殊勝。每一次福智讚頌樂曲演出,聽聞者能浸潤清音中,在其洗滌之下,生命獲得飛躍與昇華。(四)樂曲殊勝。讚頌樂曲流佈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指引聽聞者出世間的勝境,通達聖教。(五)歌詞殊勝。讚頌歌詞激發聽聞者思考生命真實。總而言之,福智讚頌以樂曲的美感與意境作為津樑,激發了聽聞者的生命的超越與解脫。

對讚頌的闡釋,涉及四個方法論問題:(一)創作者心中的「原意」與聽聞者所解讀的「意涵」的差距之問題;(二)創作者主體性之解消問題;(三)讚頌是否具有方法論上詮釋「無政府主義」的不可避免性?(四)讚頌的深層內涵如何解讀?對這四個問題的分析,可以引導聽聞者進入《廣論》的思想世界,進而體認、體驗、體知讚頌的「言內之意」、「言外之意」與「言後之意」,並理解《廣論》的三項重要理念:(一)萬善根本從師出以及在無限生命中的生生增上的次第;(二)緣起性空觀;(三)呼喚聽聞者回歸佛陀本懷與人類精神的家園。

在大學教育日趨「數量化、標準化、商品化」的現實狀況中,教育現場融入樂教,是紓解大學教育困境的一種可能途徑。我所開授的課程上課前均播放《度母讚》等讚頌以改變教室氛圍、激發學生思考。除此之外,我也在一些演講融入讚頌,與聽眾做更深層的心靈交流。但是,讚頌樂曲之融入教學,必須注意兩項原則,第一是「脈絡性轉換」原則,第二是必須注意與授課內容相應。讚頌深入人類精神共同的原鄉,超越時間性與空間性,而獲得精神的昇華與生命的解脫;師生生命的相互提升必以師生成為「心友」為其前提,而「知音」正是「心友」的基礎。福智讚頌事業的意義與價值正是在此!

*臺大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,教育部國家講座。

黃錦堂

由廣論研討班的經營看在家居士的學佛成長歷程

 

黃錦堂

 

「《廣論》研討班」是 日常老和尚所創立,提供在家居士學佛的機會。居士學佛的目標為「成佛」,「先得增上生,決定勝後起」;學制上分為一輪班、增上班、善行班、備覽班、宗旨行持班,並有短期進修課程與年度法會活動。研討班的特色為:以《廣論》作為教本,有 老和尚的逐句解說與殷殷勸勉作為攝受與加持,上課採小班共學的方式、逐字逐句恭誦、消文與討論,有班長帶領與幹部的悉心護持,並重視課堂之外的義工學習。對於居士學佛的聞思修, 老和尚有許多教導:對於聽聞,強調學員應具弟子相、思惟聞法勝利、發起承事、妥為聽聞,並指出淨罪集資得作為聽聞的入門。關於思惟,研討班的消文與討論過程就是一種思惟;學員們多以聽聞為始,聆聽 老和尚的音檔,不斷向內串習,在每一次對境上浮現師父的教誨來比對自己的無明習氣。在修行上以串習作為修行,由多門淨罪集資,其中一個重點為下士道之深信業果、皈依三寶,以「觀功念恩」作為心要,並勉勵學員在因地發菩提心,隨分隨力行六度四攝,整體而言,宗風為不斷串習、向內調伏煩惱習氣。一般而言,學員們只要上課超過三個月以上,就會感受到學習的好處。學員們學佛愈有成就者,在於相信 老和尚與 上師,認真聆聽音檔,認真讀《廣論》,認真思惟無限生命、業果、皈依、發菩提心等法類,認真地於一次又一次的「對境」中觀察起心動念,如此不斷反覆,慢慢的就能看到自己的問題,進而修正之;久而久之,學員與自己、他人、周遭環境的緣分(磁場)就會改變,事情就會有轉圜的可能,看問題的格局會放大,不會再失望或絕望。

 

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兼考試委員

張崑將

日常老和尚儒佛會通的修行理念與詮釋特色:以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為例

 

張崑將

日常老和尚一生行誼,兼攝漢藏、融通儒佛,在臺灣當代佛教發展史中,特別重視用佛教心法闡釋儒家經典,成為福智團體弘法利生的一大特色。老和尚的諸多辦學理念與承辦各種研修營隊中,經常引用儒家經典來闡釋佛法,更曾向初入佛門的出家弟子們親自開示《論語》與《孝經》,用其親自體證修行的心法,會通聖賢心法與佛家心法,形成相當特別的「以佛體儒」之詮釋精神。
本文扣緊老和尚解釋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為中心,分析老和尚用佛法來融貫儒學的修行理念與詮釋特色,首先在第二節分析儒佛二家修行理念的基本同異處,接著於第三節探討老和尚會通儒佛二家的核心理念是「仁」與「孝」,並於第四節分析老和尚為何要會通儒佛二家的苦心與用心,再於第五節探討老和尚「以佛體儒」的五個詮釋特色。最後,本文由以上分析,窺出老和尚在當今時空下的佛教弘法事業中,實比其他當代臺灣佛教宗派更重視儒家文化的推廣與深意,不僅目光宏遠,且有續佛慧命之悲願。
 

*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

吳成豐

由廣論「誠信、互助、感恩」的社會企業思想的探討
~以台灣里仁公司「核心價值鏈模式」為案例

 

吳成豐

本文採深度訪談(in-depth interviews)與資料收集分析等研究方式,在台灣社會企業正值大步發展的此刻,探尋獨特孕育乃至成熟的社企型式,供社會企業創業者參酌,是本文主要研究動機與目的。
里仁公司在其核心價值「誠信、互助、感恩」的導引下,概多依循著高度社會關懷的路徑與利害關係者互動。本文初步研究發現:里仁公司「核心價值鏈模式」內誠信、互助與感恩的元素,已內化(internalization)至多數里仁員工乃至利害關係者的認知與行為中,此項模式揉合有佛儒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企業思想的特有屬性。
 

*靜宜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特聘教授

陳玠廷

臺灣有機農業發展反省意涵之研究:
以日常老和尚慈心理念為例

 

陳玠廷 

​​

有機農業相較於仰賴化學農藥、化學肥料的慣行農業,普遍被視為是一種反省當代工業文明的農業生產行為。由佛教僧侶日常老和尚所創辦之慈心事業,是帶動臺灣有機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之一,並在輔導、生產、驗證及銷售通路等發展面向上,扮演關鍵角色。本研究採取質性文本分析的研究取徑,進一步探討在日常老和尚慈心理念引導下,慈心事業在有機農業的發展歷程中,有別於「有機-慣行」二元對立的理念扞格,呈現出「以互助合作取代對立」的反省意涵。進而得以在有機農業的基礎上,實踐出「衣食足,知榮辱」的綠色經濟,擴大有機農業發展的格局。
 

*南華大學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 專案教師

bottom of page